筆者從網上看到一個頭髮髮質測試的小遊戲,可從髮質看出健康的狀況,不妨和大家分享一下。 假如你經常掉髮,頭髮細軟乾燥無光澤、斷髮率高、日漸稀疏,那應該會感到終日疲累、全身痠痛;若相反是頭髮有光澤、屑多常常感痕癢、不停脫落,則好大機會是患上都市病-工作或生活壓力太大、作息不定時及飲食營養不均衡等等。假如頭髮經常分岔打結,頭髮乾枯,末梢變分裂成絲狀或鈎狀,就好可能是腎精虧虛,主要症狀是腰痠腳軟和頭暈眼花。 有說頭髮髮質的狀態,與健康息息相關。的確,不少醫生均認同此點,就如指甲,直接反映出我們身體內部是否健康。皆因頭髮的營養根源,乃來自頭皮毛囊下的微血管叢,只有當毛囊不萎縮受損,可以吸收各種髮品所需要的養分時,髮質才健康亮麗。健康的髮質基本上要沒有頭垢和頭皮屑、發黑柔潤富光澤、有彈性、不分叉和打結等,要做到這點,最重要還是擁有健康的生活習慣。首先是從數方面去作改變,如時刻保持頭皮清潔,毛孔中充滿污垢,洗髮時需要徹底清潔毛孔,保持頭皮健康。然後是將生活方式回復正軌,事關不規律地的作息容易導致營養不良和睡眠不佳,都會影響血液流動,從而令髮質出現問題。 除卻基本的清潔措施,外來的補充品也可以考慮,但必定要細心留意當中成分,如「強髮寶一口飲」中所含的生物素Biotine、L蛋氨酸L-Methionine、角蛋白Keratine、肌醇inositol、維生素Vitamin E、維生素Vitamin B1、B2及B3等,都匯集強髮精華及營養素,從內至外激活頭髮生長,增強稀疏脆弱頭髮,令頭髮更為粗壯光澤,改善白髮。而飲食方面,要有充足的蛋白質,令身體可以維持每天自..
我們有雙手雙腳,加起來便有二十塊指甲。指甲大多被我們忽視其重要性,就算被女生注視,都視為扮靚的一環。但其實指甲種種變化都隱藏健康的信息。 指甲若是健康,會呈桃紅色,表面光滑圓潤,厚薄適中。至於普遍常現的狀態,包括半月形的白邊,身體健康的話一般應該有8至10個指甲有此現象,到中年40歲都至少有6個。如果指甲的半月形面積小,就可能代表體質免疫力差,容易疲勞,腸胃消化吸收亦差。如果色調變晦暗甚至消失,大有可能是患有嚴重疾病,對身體發出嚴重的警號。另外半月形的顏色也值得留意,奶白色是最好,表示身體健壯。過於粉紅則表示臟腑功能下降,需慎防糖尿病。 不過假如顏色發白,則表示貧血,鐵元素攝入量不足,從而影響血紅蛋白合成。如果好幾個指甲同時出現成白色橫紋,大有機會缺乏蛋白質及其他營養物質,因而患上腎臟疾病,肝功能出現異常。 指甲外觀方面,同樣可以反映健康與否。若指甲中間內陷,代表已患有糖尿病、貧血、甲狀腺功能亢進或營養不良等。指頭有腫脹兼指甲帶紫斑,很可能是肺部疾病。指甲上有太多白點就表示患上消化系統疾病;出現直線是指示操勞過度及用腦過度。最後要提,如果指甲變得易斷、變薄,表示營養不良及缺蛋白質、礦物質,同時顯示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出現狀況,負責調節機體新陳代謝的甲狀腺都可能有問題。要怎樣解救?萬變不離其宗,除卻飲食和作息都要緊守規律正常,多做運動令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系統處於均衡理想,亦可藉着如強髮寶一口飲般的補給品,汲取生物素、L蛋氨酸、角蛋白、亞硒酸鈉、硫酸鋅等,以改善指甲。想了解更多,可電郵至info@vitas.com.hk。 ..
俗話說:「聽君一席話,勝讀十年書。」有時真的非常佩服能說出這等金句的歷史人物,很難再找其他字句代替。 上星期和幾位朋友聚會,其中有人說到孫兒年紀小小便要佩戴眼鏡,還愈來愈深度數,心痛死了。的確,香港小朋友戴眼鏡的人數,分分鐘屬全球前列位置。這位嫲嫲說只好帶孫兒去佩矯視鏡,而在驗眼期間,視光師的一番話,教在座的無不動容。 視光師先提出,為何那麼多香港人要戴眼鏡?而且度數還會愈來愈加深呢?朋友啞然,可沒認真想過啊!視光師續稱,其實戴眼鏡並沒有直接幫忙雙眼,反而給了大腦沒有視障狀況的一個錯誤信息,於是有問題的眼球便繼續「成長」,度數持續增加,而我們又繼續不停換眼鏡,根本沒有解決近視問題。 用大自然角度看,身體其實會因應生存環境作出調節和具復元能力呢,所以其他國家戴眼鏡的人士不多。另一友人笑說視光師像是鼓勵人不要戴眼鏡,似是「倒米」呢?我們笑說現在肯說真話的人不多,他是難得的值得尊敬。 聽後,筆者便聯想到淋巴護理同樣強調健康平衡,就是靠管理好身體,如飲食、運動、休息等,如有必要就選擇一些相應好的補給品,讓淋巴系統和血液循環保持正常,身體便自然健康。想了解如何管理淋巴,可電郵至info@vitas.com.hk。 Rosana李乃玲 香港唯一國際淋巴學會會員, 紓適寧創辦人。 ..
關節退化能減慢嗎?(二) 要令惱人的關節痛消失,當上了年紀確有點難,提早預防將問題減至最低、拖延至最久才發生倒是有機會。 坊間口傳、或網上分享的資訊多不勝數,先是離不開保持適度的運動,多散步和游泳,由於關節中的軟骨並無血管,只能靠運動而獲得關節液提供潤滑和營養,減輕關節軟骨磨損機會,否則關節容易出現疼痛、僵硬、發炎、紅腫等不適症狀。另外,上星期也提到體重會令雙膝關節負重,因此亦要減輕體重,減低導致退化性關節炎的機會。 至於近年也有報告指出,選鞋原來都非常重要,假如有氣墊或柔軟的底部,猶如裝了避震器一樣,能保護關節在行走時避免受到撞擊,減輕關節的負荷。 飲食方面都需要注意,高脂肪食物或會影響關節軟骨運作,網上指美國一項研究發現,血糖、血脂肪太高,會改變軟骨構造,使軟骨承載力變差。而最建議多吃洋蔥和蒜頭,前者所含的硫化物及後者的蒜素,同樣是抗氧化食物。至於黃酮類包括胡椒、胡蘿蔔、木瓜、橙等,與綠茶一樣,均為抗氧化物質。另多吸收Omega-3不飽和脂肪酸,能有助抑制人體發炎反應,具抗氧化的效果。最後再提提讀者們,當發現早上起牀時,雙膝感到僵硬,或許已是一項警號。若上下樓梯時雙膝關節會痛、並且很難彎曲伸直,那表示軟骨已經磨損,可多吃點關節的保健品說不定會有所幫助。想知更多關節的問題,可電郵至info@vitas.com.hk。 Rosana Li 香港唯一國際淋巴學會會員, 紓適寧創辦人。 ..
上星期一直下着雨,老友記們紛紛慘受煎熬,關節痛、風濕等全都一併引發,上下樓梯都有困難。這等慘況在香港愈來愈常見,其中一種常見的關節病患稱為退化性關節炎,一般發生在60歲以上的老人家,女性比例較多。雖說退化性關節炎為常見的病痛,但原來它是沒有百分百的痊癒方法,只能單靠吃藥來減輕疼痛,否則便要做手術換上人工關節,因此及早保護關節,方是最治本的方法。 患上退化性關節炎的原因,佔最大比例是由遺傳、老化、長期間負重引致,其次為受傷、遺傳疾病、代謝性疾病或先天性關節發育異常等導致破壞關節軟骨,引起炎症。起初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或不明顯,少許痠痛常不以為意,惟分分鐘會令晚期關節變形,關節能伸展的角度變小,脊椎關節僵硬,後期更可能形成骨刺,壓着神經引致坐骨神經痛。關節炎重災區是雙膝,乃人體最重要的關節之一,關節由股骨和脛骨組成,前方還有一個小三角形骨稱為「髕骨」,及最裏層的「硬骨」則掌管身體的支撐能力,還有韌帶及肌肉幫助骨頭改變位置,以做出各種動作。至於硬骨與韌帶之間作潤滑的軟骨和關節液,一旦承受過重重量或壓力,如肥胖、運動不當,便有機會加速軟骨的磨損。磨損嚴重的話,骨頭與骨頭之間就會直接摩擦,產生疼痛感,令膝蓋不能彎曲、蹲跪、站立、上下樓梯等,假如身體出現此等狀況,很大機會為退化性關節炎的徵兆。 筆者曾上網看過有報道說,有體重達一百公斤的五十多歲武術指導,年輕時已經做很多翻滾動作,有膝蓋痛覺得正常,因過度操勞所致,買止痛消炎藥吃便可撐着。直到有一天發現自己無法走動,才警覺退化性關節炎已嚴重到需置換人工膝關節。這一點與現今都市人運動道理相同,人不到四十,膝關節已經退化,研究所得結果大..
上文提到關節痛,有朋友請教說,坊間針對關節痛的產品近年愈來愈多,例如羊奶粉、補充營養產品等等,有何看法? 無疑,關節痛困擾着許多都市人,且有愈來愈年輕化的迹象,這與年輕一輩嚴重忽視正當的作息時間不無關係,生活欠規律,往往會造成身體許多沉重負荷。因着關節痛患者日多,各式各樣的相關產品也因應而生,像筆者的關節樂一口飲也是其一。不過我發現其實另一種關節痛︰坐骨神經痛,更加深深影響着都市人,由昔日大多為老人家,到今日已不乏二十多歲的患者。從許多醫學報告中,指出坐骨神經乃由第四節(L4)至第五節(L5)腰椎神經組合,及第一至第三節(S1-S3)骶骨神經組合而成的神經束,為人體最大之神經,經腰和臀部伸展至整個下肢。因此當坐骨神經受損後或脊椎關節功能失調,可想而知後果有多嚴重(多慘!),由腰背、臀部、大腿後、小腿後外側等部位都受到影響,疼痛感絕不能小看,嚴重者不僅行路有困難,甚至痛至不能入睡。 坐骨神經痛是如何發生呢?最常發現導致的原因為運動不當和坐姿有問題(例如蹺腳、側坐、盤膝而坐),逐少逐少的累積,令腰椎關節受壓、腰椎間盤凸出、椎間關節、胝髂關節、腰胝軟組織勞損等,從而觸發坐骨神經通路及其分佈區內發生疼痛。 要如何避免?仍是那一句,注意保持身體處於均衡狀態,繼而可考慮進食補充產品,增強關節強度,將有助減低患上關節痛和坐骨神經痛的機會。想了解更多,可電郵至info@vitas.com.hk。 #坐骨神經痛 #都市日報 #關節痛 #老人家 #一口飲 #關節樂 ..
周不時有朋友笑對筆者說,淋巴系統似是「每事關」,身體每件事都與淋巴脫不了關係。 的確,由於淋巴屬於免疫系統一部分,因此成了為健康把關的重要角色。像我們的關節位也有許多淋巴結,一旦出現異常,出現淋巴阻塞,關節位便疼痛起來。為甚麼會這樣?答案又是老問題。香港人大部分人都是一整天長坐在辦公室內,又或是如售賣員、從事餐飲業的,上班時長期站立,為髖關節帶來沉重的負擔,每到下班後便會感到下半身非常疲憊,雙腳可能會有些微腫脹,關節也會感到郁動不順,假如運動量偏低,更可能進一步令下半身的血液循環與淋巴循環不良,多餘水分和廢物無法排出,因此必須要想辦法去疏通淋巴。 所以除了許多網上教路的關節舒展活動,如近期全港運動會經常宣傳的活力操等,藉短短幾分鐘的時間,盡量協助我們身體的血液循環系統排走多餘廢物,令淋巴回復暢順外,也可以嘗試一些針對性改善關節的產品,如「關節樂」一口飲含有有機矽、硫酸軟骨素、氨基葡萄糖硫酸鹽、薑黃提取物Turmeric、菠蘿蛋白酶等,具消炎止痛、增強軟組織、軟化筋腱、增加關節潤滑劑等功效,適合年齡大了,或因工作、欠缺運動、勞損以致關節痛的成因。想知更多資訊,可電郵至info@vitas.com.hk。 ..
近排天氣變得愈來愈熱,走在街上不消半個鐘已大汗淋漓。筆者有朋友天生異稟,絕少出汗,大家常開他玩笑為非「汗」子、汗管閉塞。 那麼若淋巴系統一旦閉塞,又會發生甚麼事呢?我們有太多不良的生活習慣,身心疲累,導致循環系統易減慢,久而久之累積了很多毒素,在不斷惡性循環底下,便往往造成嚴重阻塞,令淋巴循環功能下降,免疫力也會隨即衰退,身體健康自然差。要暢通淋巴,除卻由內在發起(即筆者一直以來提倡的均衡生活模式), 外來元素也有一定作用。筆者個人當然推介研創的淋巴管理啫喱膏和膠囊,但同樣會推介一些有益食品。像在網上看到有6種食物都對淋巴排毒有一定功效,例如蘋果,其所含的果膠有助調節腸胃機能;且蘋果還含有多種有機酸和礦物質,能給身體排毒和強化肝臟的功能。另外的尚有黃瓜、綠豆、海帶、筍乾和糙米。黃瓜所含的營養成分原來具良好的排毒效果,同時亦具有利尿作用。向來有解毒功效的綠豆,最可貴的是能有助清除體內的殘餘毒素,令新陳代謝功能恢復正常。而海帶和筍乾都是對腸道有正面作用,排走體內的多餘廢物。至於糙米原來更具備吸收毒素的能力,可稱為人體內的清道夫。 另外,筆者看到不少專家都推薦蜂蜜,事關蜂蜜所含的豐富維生素b、d、e、果糖、葡萄糖、麥芽糖、鉀、鈉、鐵等等,對於潤腸通便和排毒均有顯著的作用,兼且容易被人體吸收,更何況在這乾熱的天氣中,多喝一點蜂蜜滋潤一下,可是不錯的選擇呢!但當然,凡是進食食物前,如對身體的反應有疑問,都應該先向醫生了解,確保健康。想知更多關於淋巴護理的問題,可電郵至info@vitas.com.hk或到www.vitas.com.hk。 ..
中年體重上升變胖危機 收到一位讀者的電郵,分享一宗趣事。 該位讀者自稱剛四十出頭,早前相約一班初中同學聚舊,臨到酒樓時,不禁先到洗手間照一照鏡,看到由想當年的「鋼條男」,變成今天的35吋腰圍,除了不禁嗟嘆歲月催人老,日子谷人肥外,也懊悔自己為何不努力一點保持健康的身型呢? 不過最意想不到的是,舊同學們男的髮線上升,臉脹身更脹;女的也心廣體胖,肌肉鬆弛,一看之下,自己居然屬於罕有幾個「瘦」之一族!舊男生在席間笑說昔日的校園趣事外,目光也轉移該位讀者身上,討教為何仍然咁fit?是跑步做gym嗎?是吃瘦身食品嗎?他只好胡混過去,真正的有口難言……到最後靈光一閃,想到筆者的專欄,於是乎便登入facebook,找到淋巴護理的資訊,和舊同學們一起分享。 這個話題很快便成了舊生聚會的熱烈討論話題,這不難理解,四十左右的中年人,通常已出來社會工作逾二十年,累積下來的工作壓力、疲累、以及飲食和作息不定時所引致的健康問題,基本上都發生在每一個人的身上。在討論淋巴護理過程中,該讀者說不少理據均擊中彼此的狀況,大家有感心神領會,曉得為往後日子的健康着想,要立即開始關注淋巴循環系統。於是乎,舊同學的WhatsApp group便不停有很多淋巴護理、健康飲食等資訊的分享,同學間的關懷度增強了數十倍!想不到一次舊同學聚會,竟有如此的正面影響,因此特意和筆者分享。能夠將淋巴護理的概念成功灌輸開去,是筆者最希望做到的目標,大家記得多關心自己的淋巴健康啊。 ..
有友人跟筆者笑言,愈看專欄內容,愈覺得淋巴系統好像是人體最重要的部分,掌管着一切呢! 淋巴系統對身體的重要性,在筆者角度而言,絕對是重中之重。這個防禦網,目的是打倒病菌,以及令身體內在的運作處於正常狀態,而淋巴系統的好與壞,也同時反映着另一個重要系統的狀態︰血液循環。首先要清晰認知當血液由心臟流至動脈端微血管後,有部分血液中的血漿會從微血管滲出,然後滲入淋巴管內,稱為淋巴液。淋巴液經淋巴管送回靜脈,重新進入血液循環之中。另一角度去看,血液和淋巴液一直在體內運行,血液循環就是指帶有氧氣的血液,經由動脈血管及微絲血管運送到身體每一角落,為細胞提供所需的氧氣和營養,再透過靜脈把帶有二氧化碳的血液運回到心臟。由於身體各組織的細胞在運作時都會產生一些廢物,如果把這些廢棄物經由血液運返心臟,會大大加重了靜脈的負荷,所以便由淋巴循環系統把這些廢棄物運送至排毒器官。因此淋巴系統的好與壞,是直接受血液循環的壓力影響,因此兩者有着不可分割的重要關連。 筆者有位朋友早前剛康復出院,原因是小腿生了一顆小血瘤。她經常長年累月坐着工作,少有運動,更甚者是工作壓力頗大,令睡眠質素也欠佳,凡此種種都不時令她的身體發出警號,如容易疲勞、關節痛、胃痛、頻密的傷風感冒等,最嚴重是小腿經常持續性疼痛。幾經力勸下,方才願意去求醫,嘗試過針灸、西醫診斷等,都判決為一般的肌肉發炎,但卻找不到根治的方法。最終轉到骨科,才發現是長了顆血瘤!醫生解說成因不明,但身體狀況差確是事實。這位友人從此注意保養自己的身體,很簡單的理念就是要讓身體的兩大系統︰淋巴和血液循環保持理想狀態,淋巴系統好,身體自然好。 ..